用水更安全 生活更便利
10月21日,首届珠海市水务科技创新大会在珠海规划科创中心学术报告厅召开。大会以推动水务科技创新、提升民生服务水平为目标,通过签约合作、平台揭牌、应用场景发布等一系列行动,为珠海市民的用水安全、生活便利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本次大会由珠海水控集团联合广东省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滨海地区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珠海市水利学会、珠海市水务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
筑牢用水保障,让市民用水更安心
大会现场,珠海水控集团与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从水源拓展、水质优化、成本控制多维度发力,为市民用水保驾护航。其中,与天津海淡所将围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工业用水处理及环境治理三大领域结成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推动海水淡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利用的同时,重点支撑珠海市海洋经济创新链、产业链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这一合作将为市民带来显著利好。”珠海水控集团总工程师赵凯表示,从长远看,将带动海水淡化上下游产业发展,催生设备制造、技术服务等岗位,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优化滨海水务配套与生态旅游环境;从用水保障来看,合作将增强珠海水资源储备与供给能力,减少枯水期、咸潮“断供”风险,从根本上破解单一水源困局,确保珠澳居民饮水安全无忧;同时保护河湖生态,让生活环境更宜居。
与北京碧水源的合作则聚焦海水淡化装备国产化、海水产业、高品质饮用水、污水资源化、工业水处理五大领域。双方将依托各自优势,通过技术升级降低生产成本,以“污水变清水”模式推动资源循环,减少优质水消耗,让市民喝上“直饮级”好水、用上“经济水”。
当天,珠海水控集团与中山大学合作的“管网工程国际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实践基地”,以及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同步揭牌。其中,“管网工程国际院士工作站”的落地,将从市民最关心的用水、出行、居住环境等问题入手,通过技术赋能切实改善生活体验。
本次大会还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刚、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黄浩勇、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波、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副所长张秋丰等行业专家带来主旨报告与演讲,为珠海水务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专业指导。其中,余刚院士以《加快发展污水信息产业,助力美丽、健康和平安城市建设》为题,提出构建“污水变资源”循环体系的思路。
科技落地民生,让市民生活更便利
大会上,珠海市水务局发布《珠海市水务科技应用场景需求清单(2025年度)》,明确预警与应急响应系统、清淤机器人应用研究、水质预测模型等十余个重点应用方向。这些需求的落地,将推动一批贴近市民生活的水务科技项目加速实施,比如在小区推广智能水表,市民可实时掌握用水情况,培养节水习惯;在公共场所安装水质监测终端,方便市民随时查询水质信息,饮水更放心。
宣传推介环节,十余家创新技术/产品拥有单位上台,展示智慧水务综合解决方案、AI赋能排水管道体检与维护、水利多场景数字孪生构建技术等民生科技产品。其中,智慧水务方案可实现用水数据实时监控,帮市民精准掌握用水情况;AI排水管道维护技术能快速定位管道问题,减少维修停水时长;数字孪生技术可提前模拟内涝风险,助力市民做好出行规划。
展览区同样亮点纷呈,智能清淤机器人、智能水泵站、高品质饮用水等贴近生产、生活的展品集中亮相。“在‘科技赋能水务’方面,我们已取得一系列惠及市民的实际成果。”珠海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科科长韦家庆介绍,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运用,不仅提升了水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也让市民切身体会到科技带来的便捷。
珠海市水务局局长许蓓蕾表示,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未来,珠海将持续推动水务科技创新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让更多技术成果转化为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便利。(珠海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