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报道>详细内容

新华社:粤澳共济 水润濠江——广东保障对澳门年供水1亿立方米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0日 浏览次数:

珠海南屏,竹仙洞水库碧波荡漾、翠树环绕,宛若人间仙境。

《香山县志》记载:“竹仙洞,在北山乡东南四里。群山夹拱,中隔溪涧,石桥横跨如偃虹,岩溜琤瑽,味尤清冽。”

清冽淡水,从这里流向澳门,滋润着濠江人民,讲述着延绵60余年的情谊。到2023年,珠海对澳门的年原水供应量已达约1亿立方米。

三面环海的澳门,可蓄地表水条件差,淡水资源奇缺。很长一段时间,澳门居民用水主要靠数十艘水艇每天轮流到珠海的湾仔和银坑装水运回澳门,再由“担水妹”挨家挨户送水。

“我阿婆送水,我妈送水,我送水,到我的子女也送水,我们四代人都送淡水。”曾经的“担水妹”梁婆婆说。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澳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用水量日益增加,澳门供水自给自足的局面逐渐无法维持。有识之士向广东省政府发出请求,希望解决澳门供水问题。

1959年,广东省政府决定筹建竹仙洞水库和银坑水库,由澳门出资、珠海出力。

1960年3月8日,不到一年时间,总库容量240万立方米的竹仙洞水库建成投入使用。同年9月,银坑水库也紧随其后,顺利启用。随着闸门开启,清冽的淡水通过管道和明渠流进澳门。

在珠海全市22个供水水库中,竹仙洞水库离澳门最近,可利用自然落差向澳门供水,65年来一直扮演着对澳供水“桥头堡”的重要角色。然而,仅凭竹仙洞一个水库难以支撑澳门用水。

此后,珠海陆续新建多个泵站和水库,并通过管道、隧洞、明渠实现库库相连,增强对澳供水保障能力。

珠海水控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珠海对澳门供水工程,经过多年建设,目前输水工程已形成四条对澳供水管线。从1986年至2023年,珠海对澳门的年原水供应量从2000万立方米增长到约1亿立方米。

供水量增4倍,绝非易事。

咸潮,就是一只“拦路虎”。提起它,资深的水利人往往眉头一紧。

河口及三角洲河道,是上游河道淡水径流和外海高盐水的交汇区。在枯水期,径流量减小,外海高盐水在潮汐动力的推动下,逐渐向河道上游扩散,河道内水体变咸,进而引发咸潮,导致取水口无法正常抽取淡水。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吴小龙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交错,潮水往复涨落,咸潮上溯复杂多变。在每年10月份至次年3月份,上游河道径流小,潮汐动力相对变强,河口咸潮上溯就会表现为活跃期。

据介绍,大湾区城市群供水水源以河道取水为主,河口咸潮影响期间,取水口附近含氯度严重超标,甚至连续数日无法取到淡水时,城市供水安全就会面临严重威胁。

2004年,华南遭遇50年不遇的严重旱灾,海水沿西江磨刀门水道上溯,逼近广州,形成珠澳地区自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咸潮,澳门、珠海用水全线告急。

水利部组织珠江水利委员会全面启动应急供水保障工作。经周密筹划,2005年春节前夕从千里之外的上游水库应急调水至珠江口的澳门、珠海等地,以压制咸潮、保证补淡,调水距离长达1000多公里。

那场跨越贵州、广西、广东,历时10天的“千里调水压咸潮”壮举过去已经20年了。这20年里,内地构建了流域当地、近地、远地梯次供水保障“三道防线”,落实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确保用水安全。

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年。20多年来,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广东省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在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机制下,成立了粤澳供水合作专责小组和技术小组。

广东省水利厅厅长王立新介绍,2009年,广东省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签署《粤澳供水协议》,双方在政府层面建立了更加稳定的供水合作机制。

近年来,珠澳双方从开始不定期到后来定期召开由澳门海事及水务局、珠海水务局、澳门自来水股份公司、珠海水控集团共同参与的“四方会议”,建立了常态化的供水合作机制。

如今,“担水妹”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不再被淡水束缚的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成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人均收入位居世界前列。

登上竹仙洞水库旁的将军山山顶眺望,珠海中心、横琴国际金融中心、澳门旅游塔等珠澳地标建筑构成的繁华天际线蔚为壮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华美封面。而看不到的供水管道中,奔涌着润泽两地的汩汩清流。


终审:超管人员
【打印正文】